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、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主辦的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,經過4天3夜豐富漁村生活體驗與護沙行動後,昨(2)日在黑面琵鷺保護區劃下句點。志工親身體驗了七股潟湖的環境變遷,也瞭解到保護自然資產的重要,並表示要把感受化為實際行動,鼓勵更多人來參與。
「台灣的海岸改變得非常快速,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董景生說:「台灣政府不斷把污染工業放在這裡,但是海岸卻是生態資源豐富的地方。」棲地破壞和物種消失,是他近幾年強烈感受到的環境惡化結果。
「七股海邊的生活,對於都市來的人想必非常辛苦,」董景生表示,志工在海邊生活4天,可以體驗到這裡的環境並不舒適,氣候悶熱、讓人容易流汗,這裡的環境與市區、山上的生活絕對不同。他希望志工把4天的海邊生活的感受帶回家去,並且把這些感受化為實際的行動,未來持續關注這塊溼地與漁村環境。
護沙不僅能保住潟湖,也同時能保住候鳥棲息地和漁村生計,具有自然與人文關懷的雙重意義。董景生表示,儘管志工未來不一定能再回到七股服務,但透過傳遞和分享,可以讓身邊有更多的人瞭解台灣海岸的問題,鼓勵他們來關心。他並希望志工把自己當成種子,在生活周遭開始展開行動,力行保護生態和自然棲地。
志工最後在黑面琵鷺保育管理中心分享4天來的感受。「真希望能多做一點」是他們共同的心聲。志工王昭雯表示,整個活動過程當中都很高興,不過卻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太少,太「大材小用」!
志工吳永賢表示,這是他退休後參加最有意義的活動,護沙活動對他是全新的體驗,他也看到了潟湖的居民如何勇於面對環境,了解到沙洲是他們重要的資產,因此向上天挑戰惡劣的環境,努力護沙。吳永賢說:「未來希望每年都能回來看看,當時留下的成果是否對潟湖有所幫助。」
目前就讀台北大學社會所的王靖媛,從親身的體驗,瞭解到比書本上的知識更豐富的土地情感。她感慨地說:「我們現在所做的事,只是在修補環境變遷後的惡果,因為人類的一再開發,所以我們才要做這樣的事。」
護沙行動後,對當地居民幫助了甚麼,也是志工很想知道的。北門社大校長陳昆和除了是主辦單位,也是七股居民,他感謝並恭喜志工完成4天的工作假期。陳昆和說:「幾十年來體會到環境的變遷,以及環境不斷的惡化。北門社大也希望鼓勵當地居民關心環境,因此請漁民持續協助海水水質監測。」他表示,護沙行動從大前年開始,今(2007)年1月有300名當地居民參與,這也是希望當地居民一起關心環境保護。在這次生態工作假期之後,北門社大在10月14日將再度號召當地居民參與護沙行動。
北門社大主任鄭秀娟表示,沙洲成果的監測數據,將會每月記錄一次,並提供資料給志工了解。當地居民而言這群志工所做的事非常新鮮:志工不但花錢,還要幫忙工作。在地的團隊包括民宿主人,莫不希望提供最精彩的活動讓他們體驗,也擔心其無法在烈日下辛苦工作。幸而,志工們的熱情遠超過他們原先的想像。
2007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結束了,志工各自返家,回到日常生活。他們的身上,夾帶著七股海邊的氣味,也許有不小心夾帶在衣褲口袋裡的沙;被帶走的沙粒將化為傳遞的種子,隨著志工,把七股漁村的自然風光和海岸變遷問題,告訴更多的人,讓護沙行動更有意義。